张家湾镇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南部,紧邻通州城区,处于通往华北、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上,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,明朝早期,这里是大运河的北端点,是物资转运的中心。嘉靖《通州志略》描述张家湾为“南北水陆要会之处,人烟辐辏,万货骈集,为京东第一大码头”。
随着历史变迁,当年张家湾的盛景虽已不再,但依然有历史遗迹可以寻觅。9月27日,“2020 · 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"大运河文化遗产科普行走活动来到了张家湾镇古运河畔,由陈喜波教授实地讲解与张家湾相关的运河文化知识。活动中都讲解了哪些知识点?快来了解一下吧!
“漕运古镇张家湾”石碑
通运桥
通运桥位于古城张家湾南门之外,因横跨萧太后河上,又被称为萧太后桥。通运桥南北朝向,两边石栏上各有雕狮望柱22根,神态各异。通运桥开始为木桥,后因往来行人货物太多,木桥不堪重负,改为石桥。如今的通运桥桥面上依然清晰可见当时碾压留下的车辙印记,诉说着张家湾昔日的繁荣。
通运桥
曹家井
曹雪芹家族在张家湾置有产业,因此这里也留下了不少跟曹雪芹有关的历史遗迹。曹家井位于张湾村旧村址处,是曹雪芹家染坊的专用砖井,上部砖层间夹放了“康熙通宝”制钱,表明了曹家井的挖砌年代,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挖井习俗。
通运桥福德庙碑
在通运桥北侧城墙内,矗立着一座通运桥福德庙碑。过去此处曾有一座福德庙,以祈求石桥坚固安全。福德庙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出资建造,李太后为北京通州人。修庙既是为了祈福,也是为了施德于往来商旅,因此称为“福德庙”。当年曾立碑于庙前,记录修庙之事,如今福德庙已被拆除,只剩一座石碑。
福德庙碑底座
先有张家湾 后有北京城
张家湾码头形成于元代初期,因张家湾处运河河道较浅,船只无法北上通州,只好在此卸货转运,渐渐形成了张家湾码头并逐渐发展成为运河北段的漕运枢纽。光绪《通州志》曾记载:“历元明,漕运粮艘均驶至张家湾起卸运京”。
民谚“先有张家湾,后有北京城”指明了张家湾对于运河转运的重要作用。营建北京城所需要的木材、砖瓦、石材等各种建筑物资,各种商品、食盐等物资都在张家湾卸载,再转运至北京城。在明至弘治初年,张家湾就已形成了各种码头群。不仅如此,除了漕运功能,张家湾码头还具备客运、商运的功能,张家湾古城内曾设有石厂、木厂、盐厂等各类仓厂,城内人员往来,十分繁华。
张家湾古城墙遗迹
至此,“2020·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”大运河文化遗产科普行走的三场活动全部结束,约有5.5万网友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“云游”大运河。未来,我们将推出更多的科普活动,请继续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