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 · 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——

行走通州大光楼及沿线 追忆运河漕运盛况

2020年09月27日09:17  
 

“云光水色潞河秋,满径槐花感旧游,无恙蒲帆新雨后,一枝塔影认通州”,这是清代文人王维珍笔下的通州。在古代,通州是漕粮通济之地,是北京城的“东大门”,地位举足轻重。

那么,当年通州漕运究竟有什么样的盛况呢,今天还有哪些历史遗址呢?9月26日,“2020 · 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”大运河文化遗产科普行走活动邀请到了陈喜波教授,带领大家到通州大光楼及附近沿线区域,现场讲解有关知识点,快来一起了解下吧!

大运河通州段风光

大光楼

大光楼位于大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,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,同治年间重修。明清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,因此也被叫作“验粮楼”。清代诗人陈豫朋赋诗《名坝大光楼行》中有“崇栏杰阁悬巍昂,向背两水流洋洋”“江淮河汉津程遥,肩负千夫声力悍”的诗句,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光楼及沿岸的宏伟景色以及当时的漕运盛况。大光楼毁损于清末,如今的“大光楼”系今人在遗址附近重建。

大光楼

五闸二坝

明嘉靖七年(1528年),直隶监察御史吴仲奉旨疏浚通惠河。为解决河道自西向东落差较大,运粮驳船难以西上的问题,修浚工程在东便门到北运河段四十里的通惠河上改建了大通闸、庆丰闸、平津上闸和下闸以及普济闸五座船闸,即“五闸”。

为避免人员密集往来妨碍漕运,修浚工程在大运河西岸建成了南北毗邻的石坝码头和土坝码头,即“二坝”。石坝是漕粮转运京仓的专用码头,土坝是漕粮转运通州仓的专用码头。“二坝”作为通州城朝廷专用的漕运码头,每年南来漕粮在此转运起卸,十分繁忙。

大运河遗址标识

燃灯塔

“一枝塔影认通州”说的便是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的燃灯塔,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时期,明、清曾多次重修。塔内供燃灯佛,故名燃灯塔。燃灯塔为八角形十三层,砖木结构密檐式塔。在古代,很多漕船和商队以这座燃灯塔作为导航标志。只要看到燃灯塔,就意味着船队即将到达目的地——通州。因此,燃灯塔也成为通州古城的象征。

眺望燃灯塔

通州之名由何而来?

西汉时,在如今通州区境置路县,东汉后改“路”为“潞”,称为潞县。金天德三年(1151年),完颜亮于潞县城西约八里处,置通州,取“漕运通济”之意。随着北京成为都城,城市规模扩大,人口不断增加,对粮食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,通州便成为汇集南方漕粮入京的“水陆要会”,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又一次机遇。

古通州城复原雕塑

(责编:王小林、黄瑾)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