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 · 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——

邊走邊看:大運河文化直播之通州區張家灣鎮

2020年09月29日17:03  
 

張家灣鎮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南部,緊鄰通州城區,處於通往華北、東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上,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鎮,明朝早期,這裡是大運河的北端點,是物資轉運的中心。嘉靖《通州志略》描述張家灣為“南北水陸要會之處,人煙輻輳,萬貨駢集,為京東第一大碼頭”。

隨著歷史變遷,當年張家灣的盛景雖已不再,但依然有歷史遺跡可以尋覓。9月27日,“2020 · 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周"大運河文化遺產科普行走活動來到了張家灣鎮古運河畔,由陳喜波教授實地講解與張家灣相關的運河文化知識。活動中都講解了哪些知識點?快來了解一下吧!

“漕運古鎮張家灣”石碑

通運橋

通運橋位於古城張家灣南門之外,因橫跨蕭太后河上,又被稱為蕭太后橋。通運橋南北朝向,兩邊石欄上各有雕獅望柱22根,神態各異。通運橋開始為木橋,后因往來行人貨物太多,木橋不堪重負,改為石橋。如今的通運橋橋面上依然清晰可見當時碾壓留下的車轍印記,訴說著張家灣昔日的繁榮。

通運橋

曹家井

曹雪芹家族在張家灣置有產業,因此這裡也留下了不少跟曹雪芹有關的歷史遺跡。曹家井位於張灣村舊村址處,是曹雪芹家染坊的專用磚井,上部磚層間夾放了“康熙通寶”制錢,表明了曹家井的挖砌年代,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挖井習俗。

通運橋福德廟碑

在通運橋北側城牆內,矗立著一座通運橋福德廟碑。過去此處曾有一座福德廟,以祈求石橋堅固安全。福德廟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出資建造,李太后為北京通州人。修廟既是為了祈福,也是為了施德於往來商旅,因此稱為“福德廟”。當年曾立碑於廟前,記錄修廟之事,如今福德廟已被拆除,隻剩一座石碑。

 

福德廟碑底座

先有張家灣 后有北京城

張家灣碼頭形成於元代初期,因張家灣處運河河道較淺,船隻無法北上通州,隻好在此卸貨轉運,漸漸形成了張家灣碼頭並逐漸發展成為運河北段的漕運樞紐。光緒《通州志》曾記載:“歷元明,漕運糧艘均駛至張家灣起卸運京”。

民諺“先有張家灣,后有北京城”指明了張家灣對於運河轉運的重要作用。營建北京城所需要的木材、磚瓦、石材等各種建筑物資,各種商品、食鹽等物資都在張家灣卸載,再轉運至北京城。在明至弘治初年,張家灣就已形成了各種碼頭群。不僅如此,除了漕運功能,張家灣碼頭還具備客運、商運的功能,張家灣古城內曾設有石廠、木廠、鹽廠等各類倉廠,城內人員往來,十分繁華。

張家灣古城牆遺跡

至此,“2020·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周”大運河文化遺產科普行走的三場活動全部結束,約有5.5萬網友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“雲游”大運河。未來,我們將推出更多的科普活動,請繼續關注。

(責編:王小林、黃瑾)

關閉